
彰化社頭有三多,「芭樂多、襪子多、董事長多。」
自從二次大戰後,鄭氏父子於社頭創立第一家「勝利織襪廠」開始,便揭起社頭鄉成為「襪子的故鄉」序幕,
60年代社頭襪子佔全台七成,外銷產量大,
在「家庭即工廠」的歷史背景下,使得一般家庭也可申請重電,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三條巷內),
奉祀天上聖母媽祖,是早年閩籍的守護神之一。
清康熙22年(1683)施琅將軍平台時幕僚藍理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事平後班師回朝之際,
其族 侄施啟秉、施世榜為感念媽祖神靈顯赫,恩被黎庶,
而墾留聖像於本宮崇祀,為台灣供奉「湄洲開基祖廟」的天上聖母媽祖。
由台明將公司創立的「台灣玻璃館」,除了展示玻璃藝術品外,並以「四面亮麗,八方驚奇」為座右銘,
突破玻璃業傳統的刻板印象。且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使參觀者與玻璃都能有"零距離的另類接觸"。
而占地700坪的室內玻璃資訊館分為:資訊知性區、工程內裝區、藝術創作區、生活玻璃區、親子體驗區。
一樓則分為:一般商品區、兒童天地DIY手作區、和台灣藝術家創作專區
這是一家有20年歷史,以製造各種木製教具、玩具、遊樂設施、涼亭、景觀木器的木工廠,
94年獲經濟部工業局的輔導,成為第一家的木頭觀光工廠。
園內設有木器DIY手動館、需要動腦的魯班益智館、木頭工房可實際操作器具打造自己的木製用具、
充滿濃濃鄉土味的土角厝三合院、獨角仙小棧,以及阿嬤蔬菜農園,
又是一個碩果僅存的傳統產業成功轉型為觀光工廠的例子
大倫氣球工廠保有木造廠房的舊建築,並整理台灣汽球製造的歷史紀錄等
帶領著大家走回過去 見證此產業的興衰 與業者的堅持創新 而成為今日的台灣汽球博物館
正如他所說,『在老廠房中看見,台灣汽球的生命力』~
繼宜蘭的蠟藝彩繪館後,又一家由工廠轉型成功的例子~造紙龍手創館
原名為"埔里紙廠",現今轉型成為適合教學參觀與親子同遊的觀光紙廠。
不但可體驗傳統的造紙藝術,也可自己動手享受手創的樂趣。
一場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激起一名建築師想為災民盡心力的構想,
因而打造這所「紙教堂」讓災民與志工有一個更好的工作與集會的場所。
集會所和教堂雙重身份的紙教堂Paper Dome,是震後重建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也是神戶震後社區重建重要的精神標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