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鹿港天后宮的歷史沿革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三條巷內),

奉祀天上聖母媽祖,是早年閩籍的守護神之一。

清康熙22年(1683)施琅將軍平台時幕僚藍理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事平後班師回朝之際,

其族 侄施啟秉、施世榜為感念媽祖神靈顯赫,恩被黎庶,

而墾留聖像於本宮崇祀,為台灣供奉「湄洲開基祖廟」的天上聖母媽祖。

清康熙48年(1709)由士紳施世榜開築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歷經10年竣工, 該圳開發完成後,

吸引大批的移民進入彰化平原開墾,鹿港遂成為移民的重鎮。

清雍正3年(1725)由施世榜獻地,將媽祖廟遷建至今日現址。

地方人士為感念 施世榜的善舉,於天后宮右廂廊內供奉其長生祿位。

(以上資料載自:http://mus.bocach.gov.tw/index.jsp?ind=9&id=20)


縣定三級古蹟的天后宮,平常即香火鼎盛,到了假日期間,膜拜的人潮更是絡繹不絕!~

隨處可見的斑駁痕跡,一一述說著過往的歷史。

由神龕四周被燻黑的情形,就可看出有多少虔誠們的信徒前來膜拜,香火如此鼎盛可見一般。

而神龕上方則是皇帝所御賜的「神昭海表」。

在側邊還設有宮奉"月老"的"月下老人廳。

到了天后宮除了虔心的膜拜外,當然還要到許願池旁許願囉!~~希望能心想事成!~~

由於天后宮附近剛好有廟會活動,敲鑼打鼓放鞭炮的!~~相當熱鬧!~

不過,當滾爸問滾妹要許甚麼願望的時候,她遲疑了一下說,"我希望安安靜靜的!~~"(傻眼)

鹿港老街

在鹿港鎮隨處都可見到像這樣子的觀光導爛地圖,讓人更能正確的到達古蹟地點,不迷路!~

餓鬼埕~話說.......

依照鹿港普渡歌的記載,在清朝極盛時期的鹿港,約莫形成了30處的聚落,餓鬼埕就是其中一處。
這個聚落泛指城隍廟前廣場一帶,是當時船工、漁民回港後,飢腸轆轆必定造訪的地方。
只因實在太餓,吃相難看,"餓鬼"(台語貪吃之意)之名便不脛而走,因而得名。
 
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凡有井的地方就有市集,如"市井之徒"就是由此而來,
後來景也衍生為故鄉之意,如"離鄉背井",因此,這口井的存在,無疑記錄了餓鬼埕的所在,
也勾住了鹿港人的鄉愁。

隘門--

是早期台灣為了維護治安的防禦措施,有時也用來區隔地界,並緩和各族(施、黃、許,當時鹿港三大姓氏) 紛爭,

白天開大門關小門,以利人車通行,到了晚上,則關閉大小門,只留下眼孔用以觀察門外動靜,

若有晚歸之人則必須以暗語通告,始得進入。

隘門成為民眾賴以自保的利器,聚落間界線的關口。具有防禦及境界的雙重功用,一旦械鬥發生,

只要逃入自己的隘門內,對方就不得再予追趕。鹿港有句俗諺曰:「惡不過隘門」之說


後車巷磚牆建成的隘門是清道光十年(1830)所建,上題有「門迎後車」四字。     

半邊井

這戶人家在門楣上提有「三槐挺秀」四字,導遊說從這四個字就可知道這戶人家姓甚麼。猜猜看!~~猜出來了嗎?

原來這戶人家姓"王"。而這戶人家在自家庭院上種了三棵槐樹,希望後代子孫光宗耀祖之時,

能用這三棵樹當作製作椅、轎之材料,故稱「三槐堂」。

三槐堂的主人宅心仁厚,把自家水井掘在牆裡牆外中間,一半為自家使用,一半供無錢鑿井人家取用,

而早期瑤林古街因鄰近海邊碼頭,常有漁民、商人及在碼頭工作的工人,都可至此取水飲用,具有敦親睦鄰的功用。

衍派

在老街中常常可看到幾乎每戶人家的門楣上,都會題上"某某堂"、"某某號"之類的,

但其中占大多數的卻是題著"歧陽衍派"、"前坑衍派"、.....等等。

於是滾媽回來找了資料才知道,原來"衍派"是代表從大陸的哪個地方移民過來。

如圖中的歧陽衍派則是從大陸的歧陽所移民來的,是為"林府",

而前坑衍派則是來自晉江縣的前坑村,是為"郭府"。

雖然老街上大部分的建築都已翻新,但仍有幾戶人家保有舊時的樣貌。

不想步行,還可乘坐觀光導覽三輪車,一覽鹿港老街的風光。

這次的鹿港行因時間的關係,無法一一的仔細的逛完每個有趣的歷史景點,例如"十宜樓"、"摸乳巷"、"龍山寺"...等,

實屬可惜!希望下次能有多點時間能好好造訪這個"鹿港小鎮"囉!~~

滾媽說:如果要看天后宮香火鼎盛的狀況、老街熱鬧的景象,那挑假日來準沒錯,包準讓你和人"擦肩而過"。

                但若是想要好好的逛逛古蹟,探舊歷史,那就得挑非假日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