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屬於台糖的復興鐵橋興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
原本是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糖廠運送甘蔗原料的輕便鐵道,
早年因為地方需求開辦北港到嘉義的運客服務,直到民國71年才停駛。
這座復興鐵橋軌距為67.2公分,只有國際運行軌距的一半,故俗稱為五分仔鐵道,
為日治時期遍佈嘉南平原殖民專賣糖產業的重要史証,
橋樑全長878.63公尺,為現存五分仔小火車鐵橋最長的一座。
(引自:美美旅遊網)
舊時的五分仔鐵道。

鐵道沿線,眼力所及盡是一片片綿延的翠綠稻田。

簡易的候車站

鐵橋旁的候車亭~

走上復興鐵橋旁的瞭望台,鄉村景色一覽無遺。

3D立體壁畫~再次顯現過去五分車運載的樣貌。

沙崙生態公園中的剪黏馬賽克拼貼雕像~快樂農夫

河堤岸旁即是交趾剪黏大壁堵
苦楝樹越堤壁畫
苦楝樹是早期笨港居民栽種的原生樹種,
而壁畫中藉著苦楝樹四季不同的風貌,春花、夏葉、秋果、冬枝,
象徵當地工藝文化的永續傳承。

小小知識站~~剪黏
剪黏是一種泥塑與鑲嵌的綜合表現,匠師先用石灰、糯米、海菜等物鍛鍊成灰泥,
再包紮竹篾、鐵絲的骨架,堆塑成人物形狀之後,
然後在灰泥將乾未乾之際,以利剪裁剪磁碗,剪出所要的形狀,黏貼上去。
剪黏也稱剪花,是我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的工藝品,
常佈滿於大廟的屋脊上,其樣式有人物座騎、花鳥蟲魚、山巒樹林等。




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
雲林縣北港鎮與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古名笨港,是清代台灣重要港口之一。
清乾隆十五年,北港溪氾濫改道,將笨港街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
據[續修台灣府志]記載:
「笨港街,距縣三十里…。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北街。
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台灣。」
因北港溪經常改道,淹沒笨港 街,因此埋藏大量古代遺物。
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的展示,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考古隊,
在笨港遺址板頭村與崩溪缺兩地點的發掘成果。
「板頭村」是清代縣丞屬故址,西元1999年試掘, 出土遺物以建築磚瓦及大量陶瓷器為主。
「崩溪缺」位於台糖復興鐵橋跨越北港溪處,西元2003年當考古試掘,
出土遺物包括磚瓦、陶瓷、銅錢、首飾及日常生 活用品等。

基於天色漸暗的關係,滾媽滾爸就沒有拍下遺址文物的部分,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找個時間到嘉義的新港板頭村來個鐵道之旅,
頂菜園鄉土館~可體驗當時的農村生活,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館~了解傳統的交趾剪黏工藝藝術,還能手做diy,
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探討清朝時期,先民所居住及日常文物的遺址,
沿途還能欣賞有趣可愛的交趾剪黏公共藝術,
這樣既具知性又豐富的板頭村之旅,不來一趟真是太可惜了!~
p.s:感謝為我們"指點迷津"的鄉村阿伯,
他老人家騎著腳踏車一路跟在我們車子後面,就深怕我們找不到路,
途中,我們還真的繞錯路了,但阿伯還是很熱心的跟在我們後頭,
一直找到復興鐵橋後,還跟我們講解了鐵橋的歷史,真的很熱心。
而板頭村就是一個這麼純樸可愛的地方,
感謝這位熱心的阿伯!~
有空也來這邊走走吧!~

復興鐵橋‧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交趾剪黏大壁堵
交通資訊
北上:
1.走國道1號->下嘉義交流道->159縣道轉164縣道->往北港方向開到高鐵高架橋下
->即右轉直行約五分鐘會經過板陶窯往前行看到一個小的高塔即是。
南下:
1.國道1號->下大林交流道->157號縣道->往溪口方向接新港->右轉164縣道往北港方向->
開到高鐵高架橋下即右轉直行約五分鐘會經過板陶窯前行看到一個小的高塔即是。
全站熱搜